欢迎光临天津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苦瓜种植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病虫害防治与生长调节技巧

苦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喜爱,但在种植过程中常会遇到病虫害侵扰和生长调控问题。以下是常见问题及详细的解决方法与技巧,重点涵盖病虫害防治和生长调节:

一、 常见病虫害防治

苦瓜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以及各类害虫。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时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一) 主要病害及防治

白粉病

  • 症状: 叶片、茎蔓甚至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霉层变灰,叶片变黄、干枯。
  • 发生条件: 高温高湿或干湿交替、通风透光不良、氮肥过多。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避免大水漫灌。
    • 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生物制剂。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药剂有: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氟硅唑等。注意轮换用药,避免抗性产生。

霜霉病

  • 症状: 叶片正面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对应位置长出紫灰色或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
  • 发生条件: 低温高湿(15-20℃最适)、阴雨连绵、结露时间长、田间积水。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高畦栽培,利于排水;合理密植,改善通风;及时整枝打杈,清除老叶病叶;避免连作。
    • 化学防治: 预防可用代森锰锌、丙森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发病初期及时治疗,可选药剂有:烯酰吗啉、霜脲氰、氟噻唑吡乙酮、氰霜唑、嘧菌酯(注意对霜霉病活性中等,常复配)、氟菌·霜霉威(银法利)等。雨后及时补喷。

枯萎病

  • 症状: 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初期病株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反复数天后全株枯死。茎基部维管束变褐。潮湿时病部有粉红色霉状物。
  • 发生条件: 土传病害。连作地、土壤粘重、排水不良、酸性土壤、根部伤口多易发病。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嫁接栽培(用抗病的南瓜或丝瓜砧木嫁接是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调节土壤pH至微酸性至中性;小水勤浇,避免伤根。
    • 土壤消毒: 定植前可用石灰氮、棉隆或威百亩等进行土壤消毒(注意安全间隔期)。
    • 化学防治: 定植时或发病初期灌根,可选药剂有:恶霉灵、咯菌腈、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申嗪霉素等。但效果有限,重点在于预防。

炭疽病

  • 症状: 叶片病斑近圆形,黄褐色至褐色,边缘有时有黄晕,后期病斑易穿孔。茎蔓病斑梭形或椭圆形,凹陷,黄褐色至深褐色,严重时茎蔓枯死。果实病斑圆形,凹陷,初期水渍状,后变褐至黑褐色,上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有粉红色粘质物。
  • 发生条件: 高温高湿(24-27℃最适)、多雨、田间郁闭。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55℃温水浸种15分钟);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避免田间积水。
    • 化学防治: 预防可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发病初期可选: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溴菌腈、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等。

细菌性角斑病

  • 症状: 叶片上初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有乳白色菌脓,干燥后形成白痕或穿孔。果实病斑水渍状近圆形,凹陷,可开裂,有菌脓。
  • 发生条件: 温暖高湿(25-28℃最适)、风雨传播、伤口侵入。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种子消毒(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避免在叶片潮湿时田间操作;及时清除病残体。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药剂有:噻唑锌、噻菌铜、春雷霉素、中生菌素、氢氧化铜(注意浓度,避免药害)、喹啉铜等铜制剂。注意轮换用药。

病毒病

  • 症状: 花叶(叶片黄绿相间)、皱缩、畸形、蕨叶、矮化、果实畸形有瘤状突起等。
  • 传播途径: 主要由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也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 防治方法:
    • 根本措施是防治传毒媒介昆虫(蚜虫、粉虱)! 见下文害虫防治部分。
    •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及时拔除销毁病株;避免与葫芦科其他作物邻作;农事操作前用肥皂水洗手和工具。
    • 药剂控制: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剂。发病初期可喷施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等抗病毒剂和叶面肥(如氨基酸、锌肥),缓解症状,增强植株抗性。
(二) 主要虫害及防治

瓜实蝇(针蜂)

  • 危害: 成虫产卵于幼瓜内,幼虫(蛆)蛀食瓜肉,导致果实畸形、腐烂、落瓜。是危害苦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 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最推荐):
      • 套袋: 幼瓜长至拇指大小时及时套袋(专用纸袋或网袋),是最有效的防虫方法。
      • 性诱剂诱杀: 悬挂瓜实蝇性诱剂诱捕器(如甲基丁香酚),诱杀雄成虫,降低交配率。
      • 食物诱杀: 配制糖醋酒液(糖:醋:酒:水=1:2:3:4)加少量敌百虫,或使用商品化蛋白诱剂诱杀成虫。
      • 粘虫板: 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效果次于前两者)。
    • 化学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开花坐果期)喷药防治成虫。可选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注意喷药时间(傍晚)和重点部位(幼瓜、花、叶背)。药剂对卵和幼虫效果差。

蚜虫

  • 危害: 群集在嫩叶、嫩茎、花及幼瓜上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卷曲畸形、生长不良,传播病毒病。
  • 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 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
    •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天敌。
    • 化学防治: 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重点喷施嫩梢和叶背。可选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苦参碱等。注意轮换用药。

白粉虱/烟粉虱

  • 危害: 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导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病。
  • 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 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避免与番茄、黄瓜等粉虱危害严重的作物邻作。
    • 化学防治: 因其世代重叠、繁殖快、易产生抗性,需早防早治、轮换用药。可选药剂:螺虫乙酯(持效期长,对卵和若虫效果好)、噻虫嗪、呋虫胺、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对成虫速效性好)、阿维菌素等。喷药重点在叶背。

美洲斑潜蝇

  • 危害: 幼虫在叶片内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白色隧道,严重时叶片布满虫道,干枯脱落。
  • 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 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销毁被害叶片;深翻土壤。
    •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潜蝇姬小蜂等寄生蜂。
    • 化学防治: 在成虫高峰期或幼虫初孵期喷药。可选药剂:灭蝇胺(特效)、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喷药要均匀周到。

红蜘蛛(叶螨)

  • 危害: 主要在叶背刺吸汁液,受害叶片出现黄白色小点,后变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脱落,呈“火烧状”。
  • 发生条件: 高温干燥。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叶;高温干旱时注意合理灌溉,增加田间湿度。
    •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捕食螨(如智利小植绥螨)。
    • 化学防治: 加强检查,点片发生时及时挑治。可选药剂:阿维菌素、哒螨灵、螺螨酯、乙螨唑、联苯肼酯、噻螨酮等。喷药重点在叶背,水量要足。

瓜绢螟

  • 危害: 幼虫吐丝卷叶或缀合叶片,在内取食叶肉,也能蛀入果实和茎蔓危害。
  • 防治方法:
    • 物理防治: 人工摘除卷叶,捏杀幼虫。
    • 化学防治: 在幼虫低龄期(尚未蛀入果实前)喷药。可选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苏云金杆菌(Bt)等。
(三) 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总结
  • 健康栽培是基础: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合理轮作、深翻晒垡、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科学灌溉(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清除病残体、保持田园清洁。
  • 生态调控: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通风透光、控制湿度)。
  • 物理阻隔诱杀: 广泛应用防虫网、诱虫板(黄板、蓝板)、性诱剂、糖醋液、灯光诱杀(需谨慎,可能误杀天敌)、套袋等。
  • 生物防治优先: 保护和利用天敌(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绿僵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农用链霉素、苦参碱、印楝素等)。
  • 科学用药: 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遵守:
    • 对症下药: 准确识别病虫害,选择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相符的药剂。
    • 适时用药: 抓住防治关键期(发病初期、害虫低龄期)。
    • 适量用药: 严格按照标签推荐剂量和使用浓度,不随意加大。
    • 轮换用药: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 安全用药: 注意安全间隔期(采收前停止用药天数),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
二、 生长调节技巧

苦瓜生长旺盛,尤其在肥水充足、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徒长,导致开花结果少、化瓜严重。合理的生长调节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整枝打顶(最重要):

  • 目的: 控制营养生长(茎叶),促进生殖生长(开花结果),改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
  • 方法:
    • 主蔓打顶: 当主蔓爬到架顶时(约1.5-2米高),及时摘心(打顶),促进侧蔓萌发和开花结果。这是苦瓜栽培的核心技术。
    • 侧蔓管理:
      • 留强去弱: 在主蔓中下部选留2-3条健壮侧蔓,其余弱小侧蔓及早抹除。
      • 侧蔓结果: 保留的侧蔓在坐住1-2个瓜后,在瓜前留几片叶摘心。
      • 孙蔓管理: 若侧蔓上再抽生孙蔓,可视植株长势和空间,在孙蔓坐住瓜后同样摘心。
    • 及时摘除: 随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黄叶、病叶以及过密的无效侧枝、卷须(可选择性摘除,节省养分)。

水肥管理调控:

  • 苗期: 适当控水蹲苗,促进根系下扎,培育壮苗。避免因水分过多引起徒长。
  • 伸蔓期: 保持土壤湿润,结合浇水追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促蔓肥(如尿素),促进茎叶生长,为开花结果打基础。但也要防止氮肥过多导致徒长。
  • 开花结果期(关键):
    • 水分: 需水量大,保持土壤湿润,尤其盛果期高温季节要勤浇水(小水勤浇或滴灌),避免土壤忽干忽湿引起裂瓜或落花落果。雨后注意排水防涝。
    • 肥料: 重点转向磷钾肥。 坐住第一批瓜后开始重施追肥,以后每采收1-2次追肥一次。以高钾复合肥或水溶肥为主(如N-P-K=15-15-30或类似比例),配合施用腐熟稀粪水或饼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0.3%)+硼肥(如硼砂0.1%)可促进坐果和果实发育。避免后期过量施用氮肥,否则易导致植株贪青晚熟、果实品质下降。

人工辅助授粉:

  • 目的: 提高坐果率,尤其在设施栽培或阴雨天气昆虫活动少时。
  • 方法: 在上午7-10点,摘取当天开放的雄花,去掉花瓣,将花粉轻轻涂抹在雌花的柱头上。一朵雄花可授2-3朵雌花。

疏花疏果:

  • 目的: 对于长势过旺、开花过多的植株,适当疏除部分畸形花、弱小雌花和过密幼果,集中养分供给优质果实,提高商品果率和品质。
  • 原则: 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畸留正,均匀分布。

保花保果与化控(谨慎使用):

  • 自然调节: 保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25-30℃)、均衡的肥水供应是保花保果的基础。
  •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不良天气(低温、阴雨)或植株徒长导致落花落果严重时,可考虑在开花当天或前后1天,用坐果灵(主要成分一般为氯吡脲)按说明书推荐浓度喷花或蘸花胎(注意只处理花胎,避免喷到叶片和生长点),可显著提高坐果率。必须严格掌握浓度、时期和方法,浓度过高或处理不当易导致畸形瓜。 优先推荐通过栽培管理措施解决问题。

控旺防徒长:

  • 栽培措施: 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顶、控制氮肥(尤其前期)、适当控水蹲苗、增加光照。
  • 化控(辅助手段): 在苗期或伸蔓初期,若发现植株有徒长趋势(节间细长、叶片薄而色淡),可在3-4片真叶期或定植缓苗后,喷施一次低浓度的矮壮素多效唑(严格按照说明书极低浓度使用,如矮壮素1000-1500倍液)。务必谨慎! 浓度过高或喷施过晚会过度抑制生长,严重影响产量。优先采用栽培措施控旺。

温度管理(设施栽培):

  • 生长适温: 白天25-30℃,夜间15-18℃。低于10℃或高于35℃生长受抑制。
  • 调控技巧: 早春定植后注意保温防寒;夏季高温期加强通风降温(开天窗、侧窗,必要时使用遮阳网),防止高温障碍。

总结:

苦瓜的高产优质栽培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精细生长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科学的整枝打顶、精准的水肥管理、必要的人工辅助授粉和谨慎的生长调节剂应用,就能有效解决常见问题,种出健康、丰产、优质的苦瓜。记住,健康的植株是抵抗病虫害和获得高产的基础,而良好的田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