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学习从临摹到创作,最终形成个人风格,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探索的过程。这既是技艺的锤炼,也是心性与审美的修炼。如何在深厚的传统土壤中扎根,又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花?关键在于理解并实践以下几个核心环节:
一、 深入临摹:理解传统,打牢根基(“入古”阶段)
选择经典: 选择公认的、代表不同风格流派的大师经典作品作为临摹对象。初期应选择相对工整、法度严谨的作品(如楷书、工笔画),逐步过渡到行草、写意等更自由的作品。
精研细读(读帖/读画):- 观察分析: 深入观察原作的点画、结构、章法、用墨、用色、线条质感、空间关系、意境营造等。不仅要看“像什么”,更要分析“怎么画/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 理解理法: 理解支撑作品背后的美学原则、笔墨语言(如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绘画的构图、皴法、设色规律等)、文化内涵(如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精神)。
忠实临摹: 初期力求形似,追求“乱真”的效果。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目的是:
- 掌握技法: 熟练运用毛笔(或其它工具),体会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的变化。
- 体会笔意: 感受原作中线条的力度、节奏、情感表达。
- 理解结构: 掌握字形结构、画面布局的内在规律。
意临阶段: 在形似的基础上,尝试抓住原作的神韵、气韵、精神气质进行临摹。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更注重表达原作的“意”。这是从“形”向“神”过渡的关键一步。
二、 广收博取:融会贯通,积累语汇(“通古”阶段)
师法多家: 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广泛临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名家作品。了解书法史上的篆隶楷行草,绘画史上的青绿、水墨、工笔、写意等。
比较研究: 对不同流派、不同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其异同、优劣、传承与创新之处。思考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审美追求等)。
理解源流: 学习艺术史,理解不同风格、技法的演变脉络。明白“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思考“到哪里去”。
积累语汇: 将临摹中学到的各种技法、形式元素、审美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汇库”。就像学习语言积累词汇和语法一样。
三、 转化吸收:师造化,养心性(“化古”阶段)
向自然学习(师造化):- 写生: 对于绘画尤为重要。走出书斋画室,面对真山真水、花鸟虫鱼、人物风情进行写生。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结构、色彩、光影、动态、气息。写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用学到的传统笔墨语言去概括、提炼、表现自然之美,是连接传统与生活的重要桥梁。
- 书法亦然: 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节奏、力量感,可以启发对线条、章法、气势的感悟(如“屋漏痕”、“折钗股”、“惊蛇入草”等笔法意象)。
提升学养与心性:- 文化修养: 学习古典文学、诗词、哲学、历史等,提升文化底蕴和审美格调。书画是文化的载体,深厚的学养是作品内涵深度的保证。
- 心性修炼: 书画讲究“心手相应”、“意在笔先”。通过静坐、读书、游历等方式涵养心性,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艺术风格最终是人格修养的外化。
四、 尝试创作:探索表达,寻找自我(“出古”阶段)
集字/集画创作: 初期可以选取古人字句或画面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构图、书写或绘制。这是运用传统语汇进行表达的初步尝试。
借鉴性创作: 以某家或某派风格为主,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创作。作品面貌上仍有明显的师承痕迹,但已开始注入个人元素。
有感而发: 从临摹、写生、读书、生活中获得感悟,产生创作冲动。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和擅长的表现手法,尝试表达内心的情感、思考或审美体验。
这是形成个人风格的核心驱动力——你究竟想表达什么?
实验与探索:- 形式探索: 尝试不同的构图、章法、笔墨效果、色彩搭配。
- 题材拓展: 表现自己熟悉、有感触的现代生活、新题材。
- 技法融合: 尝试将不同流派、甚至不同艺术门类的技法理念进行融合、转化。
- 接受反馈: 勇于展示作品,听取师友、同道的意见(但需保持独立思考)。
五、 形成风格:水到渠成,自然流露
风格是“副产品”: 个人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生造出来的。它是长期深入传统、广收博取、师法自然、提升修养、真诚表达后,在技法、审美、思想、个性上达到一定成熟度时,
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独特面貌。是“技进乎道”的结果。
独特性的来源:- 独特的感受与视角: 你对世界、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在熟练掌握传统语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习惯的、得心应手的笔墨语言、构图方式、色彩倾向等。这种“习惯”是经过大量实践筛选后沉淀下来的,最能准确传达你内心感受的方式。
- 鲜明的审美取向: 对某种美感(如雄浑、淡雅、奇崛、朴拙、空灵等)有特别的偏爱和追求。
- 人格特质的投射: 你的性格、气质、学养、阅历最终会投射到作品的气息格调上。
风格的成熟与稳定: 风格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仍需不断探索、深化、调整。但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特质贯穿其中。
关键原则与注意事项:
- 耐心与毅力: 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甚至毕生投入的过程,没有捷径。切忌急于求成。
- 尊重与理解: 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深入理解其精髓,而非浅尝辄止或妄加评判。
- 独立思考: 不盲目崇拜权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 真诚表达: 创作的核心动力应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达欲望,而非迎合市场或潮流。
-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既要深入传统(“古”),又不能脱离时代(“不乖时”);要有当代气息(“今”),但不能沾染时下流行的弊病(“不同弊”)。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精辟论断。
- “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的名言,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精髓。既要源于传统和生活(“似”),又要高于它们,有自己的提炼、概括和创造(“不似”)。
总结:
从临摹到创作,形成个人风格,是一个“入古 - 通古 - 化古 - 出古”的螺旋上升过程。深入临摹是根基,广收博取是视野,转化吸收(师造化、养心性)是桥梁,尝试创作是实践,形成风格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对传统的敬畏与理解、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对内心的真诚与表达、以及持续不懈的实践与思考,是缺一不可的要素。最终,你的艺术风格,就是你独特生命体验与深厚传统底蕴在笔墨纸砚间碰撞出的、独一无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