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石狮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防水涂料施工中的常见问题:起泡、开裂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防水涂料施工中起泡和开裂是两个非常常见且影响防水效果的关键问题。理解其成因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 起泡问题

起泡是指防水涂料涂刷后,表面或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气泡或鼓包。

主要原因

基层处理不当(最主要原因):

  • 基层潮湿: 基层含水率过高(通常要求<9%),当涂料覆盖后,水分受热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无法逸出而形成气泡。
  • 基层不洁净: 基层表面有浮灰、油污、脱模剂、杂物等,阻碍了涂料与基层的粘结,形成薄弱层,气体容易在此聚集形成气泡。
  • 基层疏松多孔: 基层过于疏松或吸水率过高(未做界面处理),会快速吸走涂料中的水分或溶剂,导致涂料表面结膜过快,内部溶剂或水分挥发受阻形成气泡。
  • 基层温度过高: 施工时基层表面温度过高(尤其在夏季),涂料涂刷后水分/溶剂迅速挥发,形成大量气体来不及排出。

涂料施工问题:

  • 搅拌不当: 搅拌涂料时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或者使用电动搅拌器时未控制好,将大量空气卷入涂料中。搅拌后未静置消泡就立即使用。
  • 涂刷方式不当: 涂刷时用力过猛、来回拖拽次数过多,或者使用劣质毛刷,容易将空气裹入涂层。
  • 单遍涂刷过厚: 为了省事一次性涂刷过厚,导致涂层表干过快,内部溶剂或水分挥发通道被封闭,气体无法排出而形成气泡(甚至是大鼓包)。
  • 施工环境不佳: 在高温、高湿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施工,影响水分/溶剂的正常挥发速率。

材料自身问题:

  • 涂料消泡性能差: 涂料配方中消泡剂添加不足或效果不佳。
  • 涂料粘度过高: 粘度过高的涂料流动性差,裹入的气泡不易排出。
预防措施

严控基层条件(重中之重):

  • 确保基层坚实、平整、干净: 彻底清除浮灰、油污、脱模剂、松动颗粒等。必要时用高压水枪冲洗或打磨。
  • 严格控制基层含水率: 使用含水率测试仪检测,确保达到要求(通常<9%)。对于新混凝土或砂浆基层,需足够养护期(一般14-28天)。
  • 进行界面处理: 对于吸水率高的基层(如加气混凝土、旧瓷砖面、起砂地面),必须涂刷配套的界面处理剂(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界面剂、聚合物乳液界面剂)。这能封闭孔隙,提高粘结力,减少基层吸水。
  • 修补缺陷: 填补孔洞、裂缝,修补蜂窝麻面等。
  • 控制基层温度: 避免在基层表面温度过高(>35°C)或过低(<5°C)时施工。夏季宜在早晚施工,或采取遮阳降温措施。

规范涂料操作:

  • 正确搅拌: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搅拌。使用合适速度的电动搅拌器,搅拌后静置3-5分钟消泡(具体时间看产品说明),再轻轻搅拌使用。
  • 采用薄涂多遍: 这是防止起泡和保证质量的关键!每遍涂刷厚度要均匀且符合要求(通常单层不宜超过1mm)。待前一遍涂层表干(触摸不粘手)但未实干时涂刷下一遍(具体间隔时间看产品说明)。
  • 注意涂刷手法: 使用优质滚筒或刷子,涂刷时用力均匀,避免来回反复拖拽。推荐采用交叉涂刷法(第一遍横向,第二遍纵向)。
  • 控制环境: 选择适宜天气施工(温度5-35°C,相对湿度<85%,无雨雪大风)。保证施工环境通风良好。

选用合格材料: 选择信誉好、质量稳定的品牌防水涂料,其消泡性能通常更有保障。

二、 开裂问题

开裂是指防水涂层在干燥固化过程中或完成后,表面出现裂纹甚至贯穿性裂缝,严重破坏防水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主要原因

基层问题:

  • 基层本身存在裂缝: 基层(如混凝土结构)存在未处理的收缩裂缝、沉降裂缝等,在应力作用下会传递到相对刚性的防水涂层上,导致涂层开裂。
  • 基层强度不足或疏松: 基层强度低、起砂严重,无法提供足够的粘结力和支撑,涂层固化收缩时易被拉裂。
  • 基层变形过大: 基层(如轻质隔墙、保温层)自身变形(收缩、膨胀、振动)超过防水涂层的变形能力,导致涂层被拉裂或压裂。

施工操作问题:

  • 单遍涂刷过厚(非常常见): 这是导致涂层开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过厚的涂层在干燥固化过程中,内外收缩应力和干燥速度差异巨大,产生巨大的内应力,当应力超过涂层自身抗拉强度时就会开裂。通常表现为龟裂纹。
  • 涂层养护不当: 涂刷后未进行适当养护(如覆盖保湿、避免暴晒、冻融、踩踏),尤其在高温、大风天气下,涂层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表面快速收缩开裂(塑性开裂)。
  • 前后遍施工间隔过长: 前一遍涂层已完全实干固化,后一遍涂刷前未进行界面处理,导致层间粘结不良,在应力作用下易分层或开裂。
  • 材料搅拌不均匀或配比错误(双组份): 导致涂料性能不稳定,固化异常,易开裂。
  • 在可移动基层(如彩钢板)上使用刚性涂料: 未选用柔性匹配的涂料或未做增强处理。

材料问题:

  • 材料柔韧性不足: 选用的防水涂料本身柔韧性差(如某些刚性防水灰浆),无法适应基层的细微变形或自身收缩应力。
  • 材料质量差: 涂料过期、劣质、有效成分不足或配方不合理,导致抗裂性能差。
  • 材料选择错误: 在需要高柔性的部位(如管根、阴阳角、变形缝)使用了刚性涂料。
预防措施

彻底处理基层:

  • 修补裂缝: 对基层已有的裂缝进行开V型槽,用柔性密封材料(如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弹性密封胶)或注浆方式仔细修补。对于可能发展的结构裂缝,需在防水层中对应位置设置增强层(如无纺布)。
  • 增强薄弱部位: 在管根、阴阳角、设备基础、后浇带、裂缝等应力集中部位,预先涂刷涂料并铺设胎体增强材料(如聚酯布、玻纤网格布),形成“一布两涂”或“两布三涂”的局部增强层。
  • 保证基层强度: 对起砂、疏松的基层进行加固处理(如使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或高强聚合物砂浆找平加固)。
  • 处理可变形基层: 在预期变形较大的基层(如轻质墙体、保温层拼接缝)上,应选用高弹性柔性防水涂料,并铺设增强网格布。

规范施工操作:

  • 严格执行薄涂多遍: 这是防止开裂的核心!务必控制每遍涂层的厚度(严格按照产品说明,通常每遍干膜厚0.5-0.8mm),确保涂层能均匀干燥固化,减少内应力。总厚度需满足设计要求。
  • 控制层间间隔时间: 在涂层表干后、实干前(“指触不粘”状态)及时涂刷下一遍。如间隔过长导致前涂层完全实干,需涂刷界面剂或喷水湿润(需根据产品要求)后再施工。
  • 正确搅拌与配比: 双组份涂料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比例,用电动搅拌器充分搅拌均匀。单组份涂料也需搅拌均匀。
  • 加强关键部位处理: 对管根、阴阳角等部位,采用“圆弧处理”并做附加增强层。
  • 做好成品养护: 涂刷完成后,在涂层完全实干前(通常24-72小时,看产品),避免踩踏、尖锐物触碰、暴晒、雨淋、负温。可采用覆盖湿麻袋、塑料薄膜(避免粘连)或洒水(仅适用于水泥基产品)等方式保湿养护。特别是高温大风天气,更要重视养护。

选用合适材料:

  • 根据部位选材: 在变形较大部位、节点部位,务必选用柔韧性好、延伸率高的防水涂料(如高品质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丙烯酸防水涂料)。
  • 选用优质产品: 选择正规品牌、质量可靠、性能指标(尤其是断裂延伸率、抗拉强度)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涂料。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产品。
总结关键点
  • 基层是根本: 70%以上的问题源于基层处理不合格。干燥、坚固、洁净、平整是八字箴言。
  • 薄涂多遍是王道: 无论是防起泡还是防开裂,严格控制单遍厚度,分多次涂刷至设计厚度是保证质量的不二法门。贪图一遍到位必留隐患。
  • 环境与养护不可忽视: 关注温湿度,做好施工中和施工后的保护与养护。
  • 节点增强是重点: 管根、墙角、裂缝等部位是渗漏高发区,必须做加强处理。
  • 材料选择要匹配: 根据工程部位、基层情况和环境要求,选择性能合适的优质防水涂料。

通过严格控制基层条件、规范施工操作、选用合格材料并做好细节处理,就能有效预防防水涂料施工中的起泡和开裂问题,确保防水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