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文献记载(侧重食用与药用)
古埃及:
- 壁画证据: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文献直接记载“芦笋”这个名字,但在古埃及法老陵墓(如萨卡拉阶梯金字塔)的壁画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描绘类似芦笋植物的图像,表明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可能已经开始采集或食用野生的芦笋。
- 可能的献祭品: 有观点认为芦笋可能被作为献给神明的祭品。
古希腊:
- 迪奥斯科里德斯: 公元一世纪著名的希腊医生、药理学家迪奥斯科里德斯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药物论》中明确记载了芦笋(Asparagus)。他详细描述了其利尿的特性,并推荐用于治疗黄疸、肾脏和膀胱问题以及关节疼痛。这奠定了芦笋在西方作为药用植物的基础。
- 其他文献: 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其植物学著作中也提到过芦笋。
古罗马:
- 加图: 公元前二世纪的罗马政治家加图在其农书《论农业》中,不仅提到了芦笋,还详细描述了如何种植它(包括野生和栽培品种),这是关于芦笋栽培技术最早的详细记载之一。
- 老普林尼: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巨著《自然史》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第19卷第8章)来讨论芦笋。他描述了不同品种(野生和栽培),强调了其美味和药用价值(特别是利尿作用),并提到罗马人非常珍视它,甚至发明了快速运输芦笋的方法(据说奥古斯都皇帝有句名言“Velocius quam asparagi conquantur” - 比煮芦笋还快,形容事情办得极快)。
- 阿皮修斯: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美食家阿皮修斯在其烹饪书《论烹饪艺术》中收录了芦笋的食谱,证明了它在当时罗马贵族餐桌上的重要地位。书中记载了煮芦笋、用各种酱汁(如鱼露)调味的做法。
- 皇帝钟爱: 多位罗马皇帝,如奥古斯都和戴克里先,都以喜爱芦笋而闻名。戴克里先甚至颁布法令规定了芦笋的价格。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侧重药用)
早期名称与记载:
- 芦笋在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名称是“石刁柏”(指其形态似柏树的嫩枝)或“龙须菜”(形容其嫩茎形态)。也常被归入“百部”类或与其他类似植物混淆。
- 《神农本草经》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虽然其原本已佚,但后世辑复本中通常将“百部”列为药物。后世本草学家(如陶弘景)在注释时指出,《本经》所载百部可能包含了多种根相似的植物,其中可能就包括芦笋的根(天门冬科天门冬属的根常被用作中药“百部”或“天门冬”)。但对芦笋嫩茎(即我们现在吃的部分)的明确药用记载,在早期经典本草中相对模糊。
- 《名医别录》 (约成书于汉末魏晋,托名陶弘景): 在“百部”条下可能包含了对类似芦笋植物药用价值的补充。
唐代及以后更明确的药用记载:
- 《本草拾遗》 (唐,陈藏器,739年): 这是目前公认最早明确记载“石刁柏”药用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陈藏器将其单列条目,明确指出其功效:“利小便,主石淋。” 这里的“石淋”指泌尿系结石。这非常接近西方记载的利尿作用。
- 《证类本草》 (宋,唐慎微): 引用了《本草拾遗》关于石刁柏的内容。
-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李时珍在“菜部”中专门设立了“䈚竹”(或写作“䈚”,音同“代”,指嫩笋)条,并在其中详细描述了“龙须菜”。他明确指出:“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博物志》一种石发似指此物,又与石衣之石发同名也。” 李时珍将其归为“柔滑类”蔬菜。他引用了陈藏器的记载,再次强调了其“治瘿结热气,利小便”的功效。
- 其他方志和笔记: 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中,也偶有关于“石刁柏”或“龙须菜”作为野菜或药材的记载。
总结与探寻踪迹
悠久历史: 芦笋被人类利用的历史非常古老,至少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古埃及。
西方(地中海): 文献记载丰富且早(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
明确区分了食用嫩茎和药用价值。古罗马人尤其珍视其美味,并发展出早期的栽培技术。其药用价值(利尿)被希腊罗马医学家详细记载。
中国: 早期(秦汉)文献对嫩茎的记载相对模糊,常与根(作百部、天门冬药用)混淆。
唐代《本草拾遗》首次明确记载“石刁柏”嫩茎的药用价值(利小便,主石淋)。明代《本草纲目》将其作为蔬菜(龙须菜)记载,并再次确认其药用功效。在中国古代,其
药用价值(清热利尿)的记载比作为广泛食用的蔬菜更为突出。
用途演变: 在西方,芦笋很早就成为珍贵的食用蔬菜,同时兼有药用。在中国,它长期被视为一种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野菜,直到近现代才作为重要蔬菜广泛栽培。
文化符号: 在古罗马,芦笋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如奥古斯都的“芦笋速度”名言),象征着珍馐和高效。
因此,古代文献中确实存在关于芦笋(或其主要可食部分)的明确记载,无论是西方的Asparagus还是中国的“石刁柏”、“龙须菜”。它在东西方文明中都被认识和利用,其美味和药用价值(尤其是利尿作用)跨越了地域和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从尼罗河畔的壁画到罗马皇帝的餐桌,再到唐代药师的医书,芦笋的踪迹贯穿了数千年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