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重庆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雷打雪并非罕见?不同地区出现这种天气的频率有何不同?一起来看看

“雷打雪”确实不是极其罕见的现象,但它的发生需要非常特定的气象条件组合,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相比于普通的降雪或雷暴,它发生的频率要低得多。不过,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天气形势下,它出现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为什么“雷打雪”相对少见?

冬季对流受限: 雷暴(闪电和雷声)是由强烈的垂直上升气流(对流)发展起来的。在冬季,地表温度通常较低,导致大气层结趋于稳定,难以产生像夏季那样强烈的、能发展成雷暴的上升气流。 冷空气抑制: 降雪需要低空足够冷(通常在0°C以下)。而冷空气密度大,往往会下沉并抑制上升运动,这不利于形成雷暴所需的对流。 “恰到好处”的平衡: 要发生雷打雪,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看似矛盾的条件:
  • 强烈的垂直对流: 足以分离云中的正负电荷并产生闪电。
  • 低空足够冷: 确保降水以雪的形式落下,而不是雨或冰粒。

不同地区出现“雷打雪”的频率差异:

雷打雪的发生频率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

地理位置(靠近大型水体):

  • 高发区:北美五大湖地区、日本海沿岸、北欧部分地区、英国/爱尔兰、美国东北部沿海: 这些地区是全球雷打雪最频繁的区域
    • 原因: 在冬季,当极地或大陆的强冷空气流经相对温暖的大型水体(如湖泊、海洋)上空时,水面会迅速加热并湿润冷空气的底层。这导致强烈的温度/湿度梯度,形成非常不稳定的层结,引发强烈的上升气流(类似于夏季雷暴的机制)。这种机制被称为 “湖(海)效应降雪”。在这种强烈的对流性降雪云中,很容易产生电荷分离,从而出现闪电和雷声,即“雷打雪”。
    • 频率: 在这些区域的强湖(海)效应雪暴期间,雷打雪相对常见,有时一个雪暴过程会发生多次。例如,美国布法罗、克利夫兰等五大湖城市,以及日本海沿岸的日本城市,在强降雪期间报告雷打雪的频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强锋面系统过境:

  • 高发区:温带沿海地区(如美国东海岸、西欧沿海、东亚沿海)、强冷锋/暖锋活跃的内陆地区。
    • 原因: 当强大的冷锋或暖锋快速移动时,锋面抬升作用会非常剧烈,导致锋面云系中发展出强烈的上升气流区。如果此时低空温度足够低(支持降雪),而锋面抬升作用足够强(产生对流),就可能形成雷打雪。尤其是在爆发性气旋(炸弹气旋)发展过程中,其强烈的上升运动区也容易引发雷打雪。
    • 频率: 在强冬季风暴系统(尤其是快速发展的沿海风暴)期间,雷打雪的发生可能性显著增加,但总体上不如稳定的湖(海)效应雪暴中那么频繁(指在特定地点)。不过,强锋面系统影响范围更广,因此从地域上看,它也是雷打雪的一个重要成因。

内陆和高纬度地区:

  • 低发区:远离大型水体的内陆大陆(如欧亚大陆内部、北美内陆平原北部)、极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内)。
    • 原因:
      • 内陆: 缺乏大型水体的加热增湿作用,冬季空气通常非常干燥寒冷,对流活动极其微弱,难以形成雷暴条件。即使有降雪,也多为稳定性降雪。
      • 高纬度: 冬季太阳辐射极弱,地表温度极低,大气层结极其稳定,对流几乎不可能发生。降雪多为微雪或冰晶。
    • 频率: 在这些地区,雷打雪极其罕见,可能多年甚至几十年难遇一次。

热带/亚热带地区:

  • 极低发区: 这些地区本身降雪就极其罕见(高海拔山区除外),因此基本不可能发生雷打雪。

总结:

  • “雷打雪”并非极其罕见,但需要特定且相对苛刻的条件。
  • 频率差异显著:
    • 最高发区: 冬季靠近大型温暖水体的地区(五大湖区、日本海沿岸、北欧/英国沿海、美国东北沿海),在强湖(海)效应雪暴期间最为常见。
    • 较常见区: 温带沿海地区及强锋面活跃的内陆,在强盛的冬季风暴系统(尤其是爆发性气旋)或快速移动的强冷锋/暖锋过境时,发生可能性较高。
    • 罕见区: 远离大型水体的内陆大陆地区。
    • 极其罕见区: 极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内)。
    • 基本不可能区: 热带/亚热带低海拔地区。

结论:

“雷打雪”的发生频率与地理环境和天气形势紧密相关。在冬季受强烈湖(海)效应或强盛锋面气旋影响的沿海/湖区,它并非特别稀罕的现象。而在远离水汽源和热源的内陆或高寒地区,则极其少见。如果你生活在五大湖区、日本海沿岸或冬季风暴频繁的温带沿海,那么你经历“雷打雪”的机会会比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