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许昌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别再认错啦!螳蛉和螳螂虽相似却不同,这些区别你能分清吗

你说得太对了!螳蛉和螳螂确实经常被认错,因为它们都拥有标志性的“镰刀状”捕捉足(前足),外形非常相似,都像“小武士”。但它们在分类学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类群,区别其实挺大的。让我们来仔细分一分:

🧬 1. 分类地位不同 (根本区别)
  • 螳蛉: 属于脉翅目螳蛉科。它们和草蛉、蚁蛉是近亲。
  • 螳螂: 属于螳螂目(或单独列为螳螂目,有时也归入蜚蠊目下的螳螂亚目)。它们和蟑螂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 2. 头部特征
  • 螳蛉:
    • 头部: 相对较小,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
    • 颈部: 非常关键的区别! 螳蛉的头部通过一个细长、柔软、灵活的“颈”与胸部相连,这个“颈”实际上是前胸背板极度延长形成的。这使得它们的头部可以像蛇一样灵活地转动和探伸,非常显眼,常被形容为“蛇状颈”或“天鹅颈”。
    • 复眼: 通常较小,呈半球形突出。
  • 螳螂:
    • 头部: 相对较大,呈明显的三角形
    • 颈部: 头部与胸部直接相连,没有螳蛉那样极度细长柔软的“颈”。它们的活动主要靠头部在短粗的颈部关节上转动。
    • 复眼: 非常大而突出,位于三角形头部的两侧,提供极佳的立体视觉。
🦗 3. 胸部与前足
  • 螳蛉:
    • 前胸: 极度延长,形成了连接头部的那段长“颈”。
    • 捕捉足(前足): 虽然也是镰刀状,但通常相对身体比例较小,结构可能不如螳螂的那么强壮有力。基节(连接身体的第一个关节)通常较短。折叠时姿势可能略有不同。
  • 螳螂:
    • 前胸: 显著延长,但不像螳蛉那样极度延长成细长的“颈”。这个延长的前胸是支撑头部和强壮前足的基础。
    • 捕捉足(前足): 极其强壮发达,是它们的主要武器,比例通常很大。基节很长。折叠时呈经典的“祈祷”姿势。
🦋 4. 翅膀与飞行能力
  • 螳蛉:
    • 翅膀: 通常有两对膜质透明的翅膀,翅脉丰富,纹理清晰可见,很像草蛉或蜻蜓的翅膀。很多种类翅膀上常有斑纹或烟色区域。休息时,翅膀通常平叠或呈屋脊状覆盖在腹部背面
    • 飞行能力: 飞行能力较强,是活跃的飞行者。
  • 螳螂:
    • 翅膀: 成虫通常有两对翅膀:
      • 前翅: 革质,较硬,称为覆翅,用于保护后翅。
      • 后翅: 膜质,宽大,扇形,用于飞行。很多雌性螳螂的翅膀是退化或短小的(短翅型或无翅型),不能飞行。 雄性通常有完整的翅膀,能飞行。
    • 飞行能力: 雄性飞行能力较好,雌性通常飞行能力弱或不能飞。飞行姿态相对笨拙。
🥚 5. 生活史与习性
  • 螳蛉:
    • 幼虫: 非常关键的区别! 螳蛉的幼虫是寄生性的,主要寄生在蜘蛛卵囊里。雌螳蛉会将卵产在蜘蛛卵囊附近或上面,孵化后的幼虫会钻入卵囊内取食蜘蛛卵。幼虫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像蛆状。
    • 成虫: 成虫是捕食性的,主要捕食小型昆虫(如蚜虫、小飞虫等),但捕食能力通常不如螳螂那么强。
    • 分布: 种类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温暖地区(热带、亚热带),在温带也能见到但种类和数量少得多。
  • 螳螂:
    • 幼虫: 完全是捕食性的,从卵鞘(螵蛸)中孵化出来就是小螳螂的样子(若虫),立即开始捕食小型昆虫(如蚜虫、果蝇等)。它们经历多次蜕皮(不完全变态),每次蜕皮后都更像成虫。
    • 成虫: 是凶猛的捕食者,捕食各种昆虫甚至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小鸟)。
    • 分布: 分布极广,从热带到温带都有大量种类,适应性强。
📊 总结一下核心区别点 特征 螳蛉 螳螂 分类 脉翅目,螳蛉科 螳螂目 头部 较小,圆形/卵圆形 大,明显三角形 颈部 极度延长、细长、柔软 相对粗短 复眼 通常较小 非常大而突出 前胸 极度延长成“颈” 显著延长,支撑头部和前足 捕捉足比例 相对较小 非常强壮发达 翅膀 两对膜质透明翅,纹理清晰 前翅革质(覆翅),后翅膜质(扇状) 成虫飞行 较强 雄性较强,雌性常弱或不能飞 幼虫习性 寄生性(吃蜘蛛卵) 捕食性 常见程度 相对少见 非常常见 📌 快速识别小技巧 看脖子! 如果它有个细长、灵活、像天鹅脖子一样的“颈”,头部能灵活探伸,大概率是螳蛉看头型! 如果头部是非常标准的三角形,复眼巨大突出大概率是螳螂看翅膀! 如果翅膀透明像蜻蜓/草蛉,纹理清晰,大概率是螳蛉。如果前翅是硬硬的革质,后翅折叠像扇子,大概率是螳螂看飞行! 如果能灵活飞行,像个小飞虫,可能是螳蛉。如果飞得比较笨拙或者(雌性)不太飞,可能是螳螂

下次再看到这种“小螳螂”,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它的脖子、头和翅膀,你就能轻松分辨出它是“天鹅颈”的螳蛉还是“三角头武士”螳螂啦!别再认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