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舟山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天穿节”是什么节日?客家人补天穿习俗的传说与仪式

“天穿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尤其深受客家人重视。它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是纪念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拯救苍生的日子。

核心信息 日期: 通常在农历正月二十(有些地方是正月廿三或廿五),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尾声。 核心意义: 纪念女娲补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消灾避祸。 主要传承者: 客家人对这个节日保留得最为完整和隆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别称: 补天节、补天穿、天穿日。 客家人“补天穿”习俗的传说

传说直接来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

  • 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失败后怒撞不周山,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断,维系大地的绳子断裂。
  • 天塌陷了一个大窟窿,大地裂开,洪水泛滥,猛兽肆虐,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 人类的始祖女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炼五色石(青、黄、赤、白、黑)来修补苍天,斩断巨鳌的四足来支撑四极(天的四个角落),平息洪水,杀死猛兽,使人类得以安居。
  • 传说中,女娲就是在正月二十这一天完成了补天壮举。因此,后人将这一天定为“天穿节”或“补天穿日”,以纪念女娲的功绩,并祈求她继续护佑人间免受天灾。

客家人尤其尊崇女娲(常被视为客家人的女性始祖或保护神),并将这个传说与自身迁徙、适应艰苦环境的历史相结合,赋予了“补天穿”更深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克服困难、修补缺憾、追求圆满、祈求平安的坚韧精神。

客家人“补天穿”的仪式与习俗

客家人过天穿节的核心仪式就是“补天穿”,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都围绕着模拟女娲补天的行为,并祈求安康:

煎甜粄(年糕)补天:

  •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客家人会在天穿节前一日或当天,用糯米粉和糖(红糖或白糖)蒸制圆形的甜粄(年糕)
  • 天穿日当天(一般是上午),家庭主妇会将甜粄煎熟
  • 关键仪式: 将煎好的甜粄,象征性地抛掷或粘附在房屋的特定位置
    • 抛上屋顶(或向天抛): 最普遍的仪式。主妇会手持一小块煎好的甜粄,爬上梯子,将其抛向屋顶(或直接向上抛),并口中念诵祈福的话语,如“补天穿”、“补天穿,保平安”等。这直接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动作,寓意用甜粄填补“天穿”的漏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没有天灾。
    • 粘在门楣/墙壁上: 有些地方会将一小块甜粄粘在厨房或厅堂的门楣上、墙壁缝隙处,象征性地“修补”房屋的漏洞,防止灾祸从这些缝隙进入家中,祈求家宅平安。
  • 食用甜粄: 完成仪式后,全家会一起分享这些甜粄,寓意分享福气,生活甜蜜圆满。甜粄的圆形也象征着圆满、完整。

“挂门”或“补地穿”:

  • 除了补“天穿”,有些地方还有“补地穿”的习俗,防止灾祸从地缝进入。仪式类似,可能将甜粄粘在门槛下或地面缝隙处。
  • “挂门”: 有些地方会用红纸或红布条写上吉祥话,挂在门楣上,祈求平安。

停止劳作,休养生息:

  • 天穿日被认为是“天穿地漏”的日子,不宜动土、耕作、砍伐等,否则会触怒神灵或破坏“补好”的天地。因此,“天穿日,男不耕田,女不织布” 是重要的习俗。人们会放下农活和家务,休息、串门、祭祀。
  • 客家有俗语:“有食无食,嬲到天穿”(不管有钱没钱,都要休息到天穿节),强调了这一天休息的重要性,让辛苦劳作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得到休整,也象征着顺应自然,让天地“休养”。

祭祀祈福:

  • 在家中神龛前或祠堂里,备上三牲(鸡、鱼、猪肉)、甜粄、水果、茶酒等供品,焚香点烛,祭祀女娲娘娘、天神、土地神等,感谢庇佑,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五谷丰登。

其他习俗:

  • 唱山歌: 有些地方会举行唱山歌等活动,增添节日气氛。
  • 忌动针线: 有些地方认为动针线会刺破天,所以妇女们这天不缝补衣物。
现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 传承女娲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创世女神、保护神女娲的敬仰和感恩,弘扬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造福苍生的精神。
  • 客家文化认同: 是客家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是维系客家社群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 尊重自然,祈求和谐: 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顺应,祈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愿望。
  • 女性地位的体现: 节日中女性(主妇)是仪式的主要执行者,体现了客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 “补天穿”的仪式充满了象征意义和生活的智慧,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寄托。

总结来说,“天穿节”是以女娲补天神话为根源、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承载体的传统节日。“补天穿”的习俗,特别是煎甜粄抛屋顶(或粘门楣)的仪式,是客家人纪念女娲、祈求平安、表达对自然敬畏和追求生活圆满的独特文化表达,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浓厚的民俗风情。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具体仪式可能简化,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仍在客家人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