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防城港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全球蟾蜍种类图鉴:不同地域物种的外形特征与分布规律概述

以下为全球主要蟾蜍类群(属于无尾目蟾蜍科Bufonidae)的代表性物种图鉴,涵盖其外形特征、分布规律及生态适应性概述。蟾蜍科物种繁多(超过500种),此处精选典型物种按地理区划呈现:

一、亚洲蟾蜍 1. 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
  • 外形特征
    • 体长8-15厘米,皮肤粗糙布满疣粒,耳后腺发达。
    • 体色多变,常见棕褐色、灰绿色,背部有深色斑纹。
    • 趾间具蹼,适应半水栖生活。
  • 分布
    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
    分布规律:栖息于农田、湿地、森林边缘,耐寒性强,可分布至温带。
2.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 外形特征
    • 眼周具黑色骨质棱脊(“黑眶”),背部疣粒密集呈金黄色。
    • 体长6-10厘米,体色黄褐至灰黑。
  • 分布
    东南亚、南亚(印度至中国南部)。
    分布规律: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物种,常见于城市下水道、农田,适应人类活动。
二、欧洲蟾蜍 1. 普通蟾蜍 (Bufo bufo)
  • 外形特征
    • 欧洲最大蟾蜍(体长8-15厘米),皮肤灰褐色,疣粒大而稀疏。
    • 瞳孔横椭圆形,鼓膜不明显。
  • 分布
    欧洲大部、西亚、北非。
    分布规律:广布于森林、草地、花园,迁徙至池塘繁殖,耐低温。
三、美洲蟾蜍 1. 美洲蟾蜍 (Anaxyrus americanus)
  • 外形特征
    • 体长5-10厘米,背部疣粒多含红色或黄色,常有1-2对大暗斑。
    • 皮肤干燥,适应陆栖。
  • 分布
    北美洲东部(加拿大至墨西哥湾)。
    分布规律:落叶林与草原地带,冬眠于地下洞穴。
2. 海蟾蜍/甘蔗蟾蜍 (Rhinella marina)
  • 外形特征
    • 全球最大蟾蜍之一(体长10-23厘米),耳后腺巨大分泌剧毒。
    • 体色黄褐至红褐,皮肤粗糙如革。
  • 分布
    原产中南美洲,入侵至澳大利亚、东南亚、佛罗里达
    分布规律:入侵种适应力极强,占据农田、城市、沼泽,威胁本地物种。
四、非洲蟾蜍 1. 喀麦隆蟾蜍 (Amietophrynus superciliaris)
  • 外形特征
    • 眼上方具骨质突起似“眉毛”,体色鲜艳(红棕与黑色斑纹)。
    • 体长8-12厘米,趾端膨大适应攀爬。
  • 分布
    西非热带雨林(喀麦隆至加蓬)。
    分布规律:严格依赖原始雨林,栖息于溪流附近落叶层。
2. 沙漠雨蛙 (Schismaderma carens)
  • 外形特征
    • 皮肤光滑少疣,体色粉红至灰白,背部有X形深色斑。
    • 趾间无蹼,适应干旱环境。
  • 分布
    非洲南部干旱草原与半沙漠。
    分布规律:依赖短暂雨季繁殖,旱季埋藏于沙土休眠。
五、澳洲与大洋洲蟾蜍 1. 甘蔗蟾蜍 (Rhinella marina)

(见美洲区,为澳洲入侵种代表)

2. 西澳穴蟾 (Heleioporus albopunctatus)
  • 外形特征
    • 后肢强健具发达掘土疣,体色深棕带白点。
    • 眼大突出,适应夜行。
  • 分布
    澳大利亚西南部。
    分布规律:沙质土壤区,挖掘深洞躲避干旱,繁殖期依赖冬季降雨。
六、岛屿特有种 1. 金蟾蜍 (Incilius periglenes) ✝
  • 外形特征
    • 雄性通体亮金色(雌性黑底红斑),皮肤光滑。
    • 体长仅5厘米,眼大如黑宝石。
  • 分布与结局
    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林,1989年后灭绝,为气候变化导致物种消失的象征。
全球分布核心规律总结 环境适应性主导
  • 温带物种(如中华大蟾蜍)具强耐寒性;
  • 干旱区物种(沙漠雨蛙)演化出休眠与节水机制;
  • 雨林物种(喀麦隆蟾蜍)依赖高湿度与复杂植被。
扩散与入侵
  • 强适应力物种(如海蟾蜍)经人类活动扩散成全球性入侵生物。
岛屿特化与脆弱性
  • 岛屿物种(金蟾蜍)常因分布狭窄、生境特异而易受灭绝威胁。

:蟾蜍分类学持续更新,部分属名已调整(如Bufo拆分为多个属)。外形特征需结合地理种群变异综合判断。

如需特定物种的详细解剖图、鸣声或分布地图,可进一步提供专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