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黄山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春夏季节为何容易见到荔蝽?季节变化对荔蝽活动的影响

春夏季节容易见到荔蝽,主要是因为其生活史和活动规律与季节变化高度契合。季节变化对荔蝽的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见到荔蝽?

越冬结束,成虫出蛰活动:

  • 荔蝽以成虫在荔枝、龙眼树冠的浓密枝叶间、树洞、树皮裂缝、附近建筑物的缝隙或杂草丛中越冬
  • 春季气温回升(通常在15-16℃以上),越冬成虫结束休眠状态,开始爬出越冬场所,飞回荔枝、龙眼树上活动。
  • 这个“苏醒”和迁移的过程,使得原本隐藏的成虫大量暴露在树体外,变得可见。

食物来源丰富:

  • 春季是荔枝、龙眼树抽梢、开花的关键时期。
  • 夏季则是幼果发育、新梢继续生长的时期。
  • 荔蝽的成虫和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嫩芽、花穗、幼果汁液为生。春夏季节,这些食物资源极其充沛,为荔蝽提供了理想的取食环境,吸引并集中了大量的虫口在树冠上活动。

繁殖高峰期:

  • 春季回暖后,出蛰的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取食补充营养,性腺发育成熟,即进入交配产卵期
  • 产卵高峰期通常在3月至5月(春季至初夏)。
  • 雌虫将卵块产在叶片背面。卵孵化后,大量若虫出现。若虫期是荔蝽取食为害最严重的阶段。
  • 春夏季节(尤其是春末夏初)是荔蝽种群数量急剧增长的时期,大量聚集的成虫和若虫在叶片、花穗、幼果上取食,自然变得非常显眼。

活动增强,聚集行为明显:

  • 温暖的气温(荔蝽活动适温约20-30℃)有利于荔蝽的新陈代谢和活动能力。
  • 低龄若虫有群集性,常几十头甚至上百头聚集在嫩梢、花穗或幼果上取食,目标显著。
  • 受到惊扰时(如喷药、风吹、人为触动),成虫会释放臭液并飞走或掉落,这种防御行为也增加了被人注意到的几率。
  • 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夜晚灯光下也可能被看到。
季节变化对荔蝽活动的影响

温度(最关键因素):

  • 春季回暖: 是触发越冬成虫结束休眠、恢复活动的关键信号。温度持续稳定在16℃以上时,成虫大量出蛰。
  • 夏季高温: 20-30℃是荔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范围。在此温度下,取食活跃,产卵量高,卵孵化快,若虫发育迅速,种群增长迅猛。但极端高温(如持续35℃以上) 可能抑制其活动,甚至导致死亡。
  • 秋季转凉: 气温逐渐下降,成虫取食减少,活动减弱,开始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
  • 冬季低温: 成虫进入越冬休眠状态,新陈代谢极低,基本不活动,隐蔽在越冬场所内难以发现。

寄主植物物候(食物供应):

  • 春季(抽梢、开花): 为荔蝽提供了丰富的嫩梢和花穗汁液,是成虫补充营养和繁殖的基础。
  • 夏季(幼果期、夏梢): 幼果和夏梢是若虫和成虫的主要食物来源,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幼果受害后极易导致大量落果。
  • 秋季(果实成熟、老熟梢): 食物质量下降(汁液减少),不利于营养积累。
  • 冬季(落叶、休眠): 缺乏新鲜食物来源,迫使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降雨与湿度:

  • 适度降雨和湿度: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初孵若虫的存活。但春季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可能延缓成虫出蛰和活动。
  • 暴雨或台风:可能物理冲刷掉部分卵和低龄若虫,对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过度干旱:可能导致寄主植物生长不良,汁液减少,影响荔蝽取食和发育。

天敌活动:

  • 荔蝽有多种天敌,如卵期的平腹小蜂、跳小蜂等寄生蜂,若虫和成虫期的蜘蛛、螳螂、鸟类等捕食者。
  • 这些天敌的活动也受季节影响。春季寄生蜂(如平腹小蜂)开始活跃,是生物防治的关键时期。夏季捕食性天敌数量可能增加。但在荔蝽种群爆发初期,天敌的控制作用可能滞后。
总结

春夏季节(尤其是春末夏初)容易见到荔蝽,核心原因是:越冬成虫在春季回暖时大量出蛰并暴露活动;同时,荔枝龙眼树在春夏季节提供的丰富嫩梢、花穗和幼果,为荔蝽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适宜的温度(20-30℃)驱动了荔蝽进入繁殖高峰期,导致种群数量(尤其是群集的若虫)急剧膨胀,使其在树上的存在感非常强。

季节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寄主植物物候)深刻影响着荔蝽的越冬、出蛰、取食、繁殖、发育和休眠等关键生命活动。因此,了解荔蝽的季节活动规律,对于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如越冬成虫出蛰期、卵期释放寄生蜂、低龄若虫群集期) 进行有效防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