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是头等大事:
- 大量备份: 拍摄吃黄瓜或者切黄瓜的戏份,尤其是需要多角度、多条拍摄时,道具组会准备几十根甚至上百根几乎一模一样的黄瓜。因为咬一口、切一刀后,黄瓜就“不完美”了,无法重复使用。NG一次就要换一根。
- 时刻保持水灵: 黄瓜暴露在灯光下很容易失水变蔫、颜色变暗。道具师会:
- 喷水/涂油: 在拍摄间隙,用细小的喷壶喷水,或者用棉签蘸取少量食用油(如橄榄油、甘油)轻轻涂抹在黄瓜表面,制造出新鲜、水润的光泽感。特写镜头尤其需要这样做。
- 冷藏备用: 大量备用黄瓜会存放在小冰箱或冰桶里,随用随取,保持低温新鲜状态。
- “嫁接”修复: 如果只是局部(比如咬了一口的那端)需要修复,可能会用牙签或特殊胶水将另一根黄瓜的“好”部分嫁接上去,但这在特写下容易穿帮,用得较少。
“伪装”与“替身”:
- 伪装成其他蔬菜: 黄瓜有时会用来“冒充”更贵、更难得或当时季节没有的蔬菜,尤其是在背景或远景镜头里。比如,切丝后假装是昂贵的白芦笋丝,或者整根黄瓜刷上颜色伪装成西葫芦(角瓜)。这利用了观众对蔬菜形态的熟悉感。
- 替身演员的“食物”: 在需要大量咀嚼或吞咽的戏份中(比如一群人吃饭),演员可能并不真吃。但黄瓜清脆易嚼、汁水多,咀嚼音效好采集,且相对健康(相比高糖高脂食物),是群演或背景演员常用的“假吃”道具之一,他们可能只是在嚼,并不真咽下去。
“安全”第一(尤其动作戏):
- 凶器道具: 当黄瓜被用作“凶器”刺伤或威胁时,绝对不能用真黄瓜!它太脆,容易折断,断口可能非常尖锐,极易划伤演员。
- 软橡胶/硅胶道具: 最常用的是特制的软橡胶或硅胶道具黄瓜。它们质地柔软,即使用力戳到人也不会造成伤害,而且可以做得非常逼真,甚至能模拟出“刺入”的效果(配合血包)。
- 处理过的黄瓜: 在极少数要求“真实感”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能会用特殊处理过的真黄瓜:比如将尖端削得非常圆钝,或者用特殊材料加固内部结构使其不易折断。但这需要非常谨慎,且通常只用于非直接接触的特写镜头。
- 喜剧“滑倒”道具: 经典喜剧桥段——踩到黄瓜滑倒。为了演员安全:
- 地面处理: 地面本身可能已经涂了肥皂水或油等润滑剂,黄瓜更多是视觉引导和笑点道具。
- 黄瓜处理: 黄瓜本身可能会被稍微软化或固定(比如用双面胶轻轻粘一下,防止它乱滚),确保演员摔倒的方向和姿势可控。
“声效”加持:
- 黄瓜清脆的折断声、爽脆的咀嚼声是标志性的。在拍摄时:
- 现场收音: 尽量在拍摄时同步录制真实的声音,因为拟音很难完全模仿那种新鲜多汁的质感。
- 拟音补录: 如果现场声音不理想(比如环境噪音大),拟音师会在后期专门录制折断、咀嚼新鲜黄瓜的声音进行替换。他们会尝试不同粗细、不同新鲜度的黄瓜来寻找最完美的声音。
“视觉”优化:
- 精挑细选: 道具师会像选美一样挑选黄瓜。要求笔直、粗细均匀、颜色翠绿一致、表面光滑无瑕疵、无凸起或凹陷。弯曲的、畸形的、颜色不均的都会被淘汰。
- “化妆”: 除了涂油增亮,有时为了特定效果(比如表现“不新鲜”),可能会用特殊颜料或化妆品轻微改变黄瓜局部的颜色。
“效率”至上:
- 预制“切口”: 如果需要拍摄黄瓜被刀整齐切开的镜头(尤其是特写),道具组可能会提前用非常锋利的刀在特定位置切好一个完美的切口,然后用一点果肉或特殊胶水(食品级)暂时粘回去。演员只需要轻轻一碰或做个假动作,黄瓜就能完美“切开”,保证一次成功,节省时间。这招在拍摄切西红柿等易“切坏”的蔬果时也常用。
总结来说,黄瓜这个不起眼的道具背后,是道具组对“保鲜”的持久战、对“安全”的严格把控、对“逼真度”的极致追求(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以及对拍摄“效率”的巧妙设计。 下次在影视剧里看到黄瓜,不妨想想它背后可能经历过的“选美”、“化妆”、“冷藏”、“替身”甚至“特技处理”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