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贺州市华金智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溺水后即使获救也可能有后遗症,这些健康知识要引起重视

你说得非常正确。溺水,即使获救并恢复意识,也远不是事件的结束。溺水过程中造成的缺氧(身体组织缺乏氧气)是导致潜在严重后遗症甚至迟发性死亡的核心原因。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溺水获救后需要高度警惕的潜在后遗症和健康风险:

神经系统损伤(脑损伤):

  • 原因: 大脑对缺氧极其敏感。溺水时缺氧时间越长,脑损伤风险越高。
  • 后遗症:
    •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判断力下降。
    •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无力、协调性差、平衡障碍、精细动作困难。
    • 言语和语言障碍: 说话不清、理解困难、表达障碍。
    • 情绪和行为改变: 易怒、焦虑、抑郁、冲动控制障碍、性格改变。
    • 癫痫发作: 缺氧可能导致大脑异常放电,引发癫痫。
    • 意识障碍: 从轻度嗜睡到深度昏迷,甚至可能发展为植物状态。
    • 长期残疾: 严重的脑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需要长期康复护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 原因: 吸入水(淡水或海水)、胃内容物、泥沙、化学物质等会刺激和损伤肺部,导致炎症、肺水肿(肺部积液)和感染风险增加。缺氧本身也会损害肺组织。
  • 后遗症: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这是最严重的肺部并发症之一,肺部严重发炎、积液,导致极度呼吸困难,需要机械通气,死亡率高。
    • 吸入性肺炎: 吸入异物或胃内容物引起的肺部感染,可导致发热、咳嗽、脓痰、呼吸困难。
    • 肺水肿: 肺部积液,阻碍氧气交换。
    • 支气管痉挛: 气道痉挛收缩,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难。
    • 长期肺功能下降: 即使康复,部分患者也可能遗留肺活量下降、活动耐力降低等。

心血管系统问题:

  • 原因: 缺氧、低温、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特别是海水溺水)都会影响心脏功能。
  • 后遗症:
    • 心律失常: 心跳不规则,严重时可致命(如室颤)。
    • 心肌损伤: 缺氧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 低血压或休克: 心脏功能受损、血管扩张或体液丢失导致血压过低,组织灌注不足。
    • 心力衰竭: 严重或持续的心肌损伤可能导致。

肾脏损伤:

  • 原因: 长时间缺氧、休克导致的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以及溺水时可能发生的溶血(红细胞破坏),都可能损害肾脏。
  • 后遗症:
    • 急性肾损伤: 肾功能急剧下降,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 长期肾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肾功能。

感染:

  • 原因: 吸入污染的水(如湖水、河水、污水)可能导致肺部或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鼻窦炎、中耳炎)。溺水时也可能有皮肤伤口,增加感染风险。
  • 后遗症: 细菌、真菌或阿米巴原虫等感染,需要针对性抗生素或抗感染治疗。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原因:
    • 淡水溺水: 大量吸入淡水导致血液被稀释,血钠、血氯、血钙浓度降低,溶血风险高(导致高钾血症)。
    • 海水溺水: 吸入高渗海水导致血液浓缩,血钠、血氯、血镁浓度升高。
    • 缺氧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 后遗症: 严重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心律失常、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死亡。酸中毒也会影响器官功能。

体温过低(低体温):

  • 原因: 冷水浸泡导致核心体温快速下降。
  • 后遗症: 低体温本身会抑制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凝血障碍、意识模糊,并加重缺氧损伤。复温过程也可能带来风险(如复温休克)。

“二次溺水”或“迟发性溺水” (医学上更倾向于称为溺水后综合征或并发症):

  • 概念澄清: 这个术语虽然被广泛传播,但在现代医学中已逐渐被更精确的描述取代(如吸入性肺炎、肺水肿恶化、ARDS等)。它指的是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初期看起来似乎没事,但随后(通常在24-48小时内,有时更短)因肺部损伤恶化(如炎症、肺水肿加剧)导致呼吸状况急剧恶化甚至死亡的情况。
  • 核心原因: 主要是吸入水对肺部的持续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
  • 警示: 这是最需要公众警惕的一点! 任何溺水获救者,即使当时看起来精神不错,也必须立即就医并接受至少24-48小时的严密医学观察和监测(包括肺部听诊、血氧饱和度监测、胸片等),绝不能掉以轻心,认为“没事了”就自行回家。

需要引起重视和采取的行动:

立即就医是铁律: 任何溺水者,无论症状轻重、意识是否清醒,都必须立即呼叫急救并送往医院。没有例外! 严密医学观察: 即使急诊初步检查无异常,医生通常会要求住院观察至少24-48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血氧、心率)、肺部情况和神经系统状态。 告知医生详情: 向医生详细说明溺水情况,如溺水时间、地点(淡/海水、是否污染)、是否吸入异物、水温、获救时的状态、急救措施等。 后续康复: 对于出现后遗症的患者(特别是神经和呼吸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呼吸训练等)至关重要,以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警惕迟发症状: 出院后,家属和本人仍需密切观察数天。如果出现以下任何症状,必须立即返回医院急诊:
  • 呼吸急促、困难、喘息
  • 持续或剧烈咳嗽,尤其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 胸痛
  • 极度疲劳、嗜睡
  • 意识模糊、行为异常
  • 发热
  • 呕吐

预防是关键:

  • 学习游泳和水中安全知识。
  • 任何水域活动(尤其儿童)必须有合格救生员在场或有成年人有效、不间断的近距离监护(“伸手可及”原则)。
  • 使用合格救生衣。
  • 避免单独游泳或在陌生、危险水域游泳。
  • 了解水域情况(水流、暗流、水温、深度)。
  • 避免在饮酒或服药后下水。
  • 学习心肺复苏术。

总结:

溺水获救绝非终点。缺氧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在未来数小时甚至数日内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二次溺水”的概念警示我们,即使获救者当时看起来无恙,也必须接受专业的医疗评估和严密的医学观察。 对溺水后潜在的健康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立即就医并遵从医嘱进行观察和治疗,是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生命宝贵,水上安全不容忽视。每一次成功救援只是开始,真正的康复之路需要专业医疗的守护和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