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感,并通过精心的景观布局,让荷花成为市民休憩、活动、社交、赏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孤立的观赏对象。
以下是一些核心策略和设计要点:
🌟 核心目标:提升荷花的可参与性与体验感
拉近距离: 让人们能安全、舒适地接近水面,感受荷花的形态、香气和氛围。
融入动线: 将赏荷路径与主要游园路线、活动场地自然结合。
创造功能: 让荷花景观区成为休憩、观景、社交、学习的场所。
丰富体验: 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观赏体验(远观、近赏、俯视、平视)。
兼顾四季: 考虑荷花季和非荷花季的景观效果与空间利用。
🧩 景观布局策略与设计要点
水体形态与尺度控制:
- 多样化水体: 不局限于大型湖面。可设计:
- 蜿蜒溪流: 沿岸种植荷花,形成自然野趣的线性景观,伴随步道。
- 小型池塘/水湾: 设置在广场边缘、亭榭旁、道路转角、儿童活动区附近,易于融入不同功能空间,增加亲水性。
- 下沉式庭院水池/涌泉池: 在现代风格区域,结合硬质景观,创造精致的焦点。
- 容器种植: 在硬质铺装广场、平台、入口处,使用大型陶缸、石臼种植荷花,灵活点缀,突破水体限制。
- 控制种植范围: 避免整个水面被荷花覆盖(除非特定生态或主题需要)。预留开阔水面(倒映天空、建筑,提供空间感)和亲水区域(如浅滩、平台)。将荷花种植在水体边缘、特定区域(如岛屿周围、栈道两侧),形成疏密有致的画面。
亲水设施与安全设计:
- 亲水栈道与平台: 这是最核心的设计元素。
- 蜿蜒栈道: 深入荷塘,让游客穿梭于荷叶荷花之间,提供沉浸式体验。材质宜选用防腐木、石材等自然或耐候材料。
- 观景平台: 设置于荷塘中央、岸边突出部或视野最佳处。平台需足够宽敞,方便停留、休憩、拍照。可结合座椅、遮阳棚/花架。
- 安全优先: 所有亲水设施必须设置坚固、美观的栏杆(高度符合规范),尤其在儿童活动区附近。地面需防滑。设置清晰的安全警示牌。
- 滨水台阶/草坡入水: 在安全可控的区域(如浅水区),设计平缓的台阶或草坡,让游客能更亲近水面(如戏水、触摸荷叶),但需严格管理水深和警示。
- 桥梁: 跨越荷塘的桥梁(拱桥、平桥)是绝佳的俯视赏荷点,也是连接不同功能区的纽带。
休憩空间与功能融合:
- 座椅布局:
- 观景导向: 在栈道节点、观景平台、滨水长廊、亭榭内设置座椅,方向朝向最佳赏荷视角。
- 社交导向: 在临近荷塘的林荫下、广场边缘布置组合座椅或休憩区,营造舒适的社交氛围,荷塘成为背景。
- 静谧导向: 在相对僻静的荷塘一角设置少量座椅,提供独处、阅读、思考的空间。
- 亭、榭、廊架: 这些构筑物是避雨遮阳、驻足赏荷的绝佳场所。设计时需考虑其框景作用,将荷塘美景纳入其中。风格应与整体园林协调(传统或现代)。
- 与活动场地结合:
- 广场/硬质铺装区: 将荷塘作为广场的边界或视觉焦点,在广场边缘设置看台式座椅或花坛,引导视线。
- 儿童活动区: 在安全距离外(有隔离带或护栏),设置能观赏荷花的家长看护区座椅。可在浅水安全区边缘种植少量荷花供儿童观察。
- 健身区/慢跑道: 将慢跑路径规划在荷塘沿岸,让运动过程也能欣赏美景。设置途中休息点。
视线引导与空间渗透:
- 借景与框景: 利用园路走向、构筑物开口(门洞、窗框)、植物间隙,精心设计观赏荷花的视线通廊和焦点。
- 空间层次: 通过前景(草地、灌木)、中景(荷花、水面)、背景(树林、建筑、远山)的营造,增加景观深度和丰富度。
- 植物搭配: 岸边植物配置要疏密得当,避免完全遮挡水面。选择不同高度、形态、季相变化的植物(如垂柳、水杉、鸢尾、千屈菜、再力花、芦苇等),与荷花形成和谐搭配,并丰富非荷花季景观。注意留出透景线。
文化意境与科普互动:
- 文化元素: 结合诗词刻石、景石题名、传统风格小品(如石灯、仿古栏杆)、与荷花相关的雕塑,提升文化内涵和意境。
- 科普标识: 设置介绍荷花品种、生长习性、生态价值、文化寓意的解说牌,寓教于乐。
- 互动装置(谨慎使用): 如互动式喷雾装置(模拟荷塘雾气)、灯光投影(夜间展现荷花图案),增加趣味性,但需考虑维护和对生态的影响。
夜景照明:
- 重点照明: 用柔和灯光(如水下灯、低矮草坪灯)突出栈道、平台、亭榭轮廓,以及近岸的荷花、特色植物。
- 氛围营造: 避免过度照明造成光污染。利用月光、水面的反射光,营造静谧、朦胧的夜间荷塘意境。安全照明必不可少。
生态与可持续性:
- 水质维护: 设计合理的循环净化系统(生态浮岛、水生植物过滤带等),确保荷花生长的良好水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
- 生物多样性: 营造有利于鱼类、青蛙、蜻蜓、鸟类等栖息的小环境,增加生态趣味。
- 低维护设计: 选择适生荷花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便于清理枯枝败叶等后期管理。
📍 总结:让荷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功的城市荷花景观设计,不是将荷花隔离在围栏之后供人远观,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亲水空间、无缝连接的游憩路径、功能复合的休憩设施、引人入胜的视觉引导以及富有底蕴的文化氛围,让市民在散步🚶♀️、小坐、聊天、锻炼、亲子互动、安静思考的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与荷花相遇、相处、相融。让荷花从“园中展品”变成“生活伴侣”,成为市民日常休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美丽片段。例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就是通过曲折的栈桥、临水的亭榭,让游客深入荷塘,成为经典范例。
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荷花在城市园林中的价值最大化,让它不仅美,而且“可用”、“可亲”、“可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