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虹”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天文观测和占星术的语境中,通常指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即日晕或月晕,尤其是指颜色较淡、接近白色或银白色的晕。它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彩虹(彩虹在古代通常称为“虹霓”)。
白虹与天文观测的关联:
作为天象被记录: 古人非常重视观测天空中的各种异常现象,认为它们与人间事务(尤其是帝王、战争、灾祸等)息息相关。日晕、月晕(包括白虹)是相对常见但引人注目的现象,自然被纳入天文官的观测记录范围。
占星术的重要对象: 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指导下,天象被视为上天的警示或预示。晕(包括白虹)因其环绕日月、形态多变,常被赋予特定的占卜意义。例如:
- 白虹贯日: 这是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提到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时都有“白虹贯日”的记载)。占星术上,这常被视为重大刺杀、臣弑君、兵戈之灾或非常变故的凶兆。“贯日”指白色的光带(晕的一部分或特别明亮的晕弧)穿过太阳。
- 战阵之象: 《晋书·天文志》等将晕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白虹”常被归类为“妖气”的一种,并说“白虹者,百殃之本,众乱所基……白虹屈曲如战斗形者,大战流血”。白色在五行中属金,主兵戈肃杀。
- 其他预兆: 晕的形状、位置、颜色深浅、持续时间等都被赋予不同含义,可能预示臣子不忠、后宫干政、饥荒、疾病等。
古人如何通过白虹(及其他晕)判断时节与气候变迁?
需要明确的是,古人通过“白虹”判断时节和气候变迁,并非基于现代气象学原理,而是基于长期的经验观察和总结出的规律(谚语),这些规律本身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晕的形成与高层云中的冰晶有关,而冰晶云的出现往往与天气系统变化相关联)。
经验性天气谚语: 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古人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发现出现日晕或月晕(包括呈现白色的晕)后,天气常常会发生变化,并总结成朗朗上口的谚语:
-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这是流传最广、最核心的谚语。意思是如果白天出现日晕(包括白虹),往往预示着半夜三更左右会下雨;如果晚上出现月晕(包括白虹),则预示着第二天中午前后会刮风。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将月晕(白虹)与器物(柱础)返潮并列为风雨将至的征兆。
- 其他变体: 如“日枷风,月枷雨”(枷指晕圈)、“大晕风伯急,小晕雨师忙”等。
科学原理(现代理解):
- 晕的形成需要高空有卷层云,这种云由微小的冰晶构成。冰晶像棱镜一样折射和反射阳光或月光,形成环绕日月的光圈或光弧(晕)。
- 卷层云本身通常不会直接带来降水。但它往往是大型天气系统前锋(尤其是暖锋)的先锋云。在暖锋前部,暖湿空气在冷空气楔上爬升,首先形成的就是高空的卷云、卷层云(产生晕),然后是中层的卷积云、高层云,最后是低层的雨层云,带来系统性降水。
- 因此,晕的出现(白虹是其中一种形态),特别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晕,常常预示着暖锋或低压系统正在逼近,未来12-48小时内(谚语中的“三更雨”、“午时风”是经验性的时间估计)天气将转坏,风雨可能性增大。
- 颜色(白虹): 晕的颜色与太阳高度、冰晶类型、云层厚度等有关。当晕的颜色较淡,呈现白色或银白色(即“白虹”)时,可能意味着:
- 冰晶形状或取向不够理想,导致色散不明显(颜色混合成白色)。
- 云层较薄或冰晶浓度不高。
- 但这并不改变其作为天气系统前锋信号的基本意义。白色的晕同样预示着天气变化。
判断时节(间接、辅助):
- 晕(包括白虹)的出现频率本身不是判断主要时节(如节气)的直接标志物。古人判断时节主要依靠:
- 太阳位置: 圭表测影确定冬至、夏至等。
- 星象(二十八宿、北斗): 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 物候: 动植物活动规律(如鸿雁来、草木萌动)。
- 然而,晕的出现与特定季节的天气系统活动特点有关联:
- 春秋季: 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锋面系统多,卷层云和晕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在春秋季看到晕(白虹)并据此预测风雨,是更常见和“应景”的。
- 冬季: 虽然冷空气强,但水汽条件往往不如春秋季,形成大范围厚实卷层云的机会相对少些,但高纬地区或特定天气形势下仍可见。
- 夏季: 对流天气为主,系统性锋面降水相对少,但台风外围或某些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
- 所以,古人可能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春秋转换季节,看到晕(白虹)并应验风雨的几率更高,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经验性的时节感知(知道现在是容易变天的季节),而非精确计时。
总结:
白虹本质: 古代天文观测中的“白虹”主要指
颜色较淡的日晕或月晕,是一种
大气光学现象。
天文关联: 主要作为
重要天象被记录,并在
占星术中被赋予特定(通常是凶险的)含义,如“白虹贯日”预示兵灾。
判断气候变迁(天气预测): 古人通过
长期经验总结的天气谚语(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来利用晕(包括白虹)预测短期(未来半天到两天)的
风雨天气变化。其科学基础在于晕是
暖锋或低压系统前锋卷层云的标志,预示着系统性风雨即将到来。
判断时节(辅助): 晕(白虹)本身不是主要计时标志。但其
出现频率与春秋季锋面活动频繁期相吻合,因此古人可能将其作为感知
当前处于易变天季节(春秋)的一个辅助性经验信号。
因此,古人通过“白虹”判断时节与气候变迁,核心在于将其作为经验性天气预测的指标,其背后隐含了锋面系统临近导致天气变化的科学道理,主要用于预测短期的风雨,而对时节的判断则是间接和辅助性的。其在占星术中的象征意义则属于另一套文化解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