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解析桂花在中国诗词歌赋中承载的丰富情感与寓意。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这种秋季盛放、香气馥郁的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其自然属性,成为凝结了深厚民族情感与哲学思考的文化符号。
核心文化符号属性:
高洁品格的象征: 桂花树常青,花朵细小却香气浓郁持久,不以色媚人,而以香远播。这被文人赋予了“内秀”、“不事张扬”、“品德高尚”的君子人格。
超凡脱俗的仙气: 桂树常与月亮、仙境相联系(如月宫中的“吴刚伐桂”传说)。其香气清幽脱俗,被视为不染凡尘的仙家气息。
科举功名的象征: “蟾宫折桂”是最著名的典故。蟾宫指月宫,折桂象征科举及第,夺取功名。桂花因此成为读书人金榜题名、实现抱负的吉祥物。
美好吉祥的寓意: “桂”与“贵”谐音,桂花自然成为富贵、吉祥、美好的象征。常用于祝福他人前程似锦、生活美满。
秋日与思念的使者: 桂花盛放于中秋前后,是典型的秋花。其香气在清冷的秋夜格外浓郁,极易勾起人们的思绪,特别是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爱情与忠贞的隐喻: 桂花的香气持久、内敛,常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忠贞不渝或含蓄深沉的情感。
在诗词歌赋中承载的情感与寓意:
高洁情操与隐逸情怀:
- 屈原《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以桂(菌桂)与蕙草等香草自喻,象征自身高洁的品德与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奠定了桂花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基调。
-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桂花在静谧的山谷中悄然飘落,营造出空灵、幽寂的意境,象征着诗人远离尘嚣、淡泊宁静的隐逸心境。桂花成为这种超然物外情怀的点睛之笔。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直接赞美桂花不以色取胜,而以内在的馥郁馨香和高洁品性冠绝群芳。这是对桂花作为高洁人格象征最直白、最有力的讴歌。
对功名仕途的追求与期许:
-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以“折桂”祝贺友人进士及第,表达羡慕之情,也反衬自己的失意。
- 贾岛《赠丘先生》:“且说近来心里事, 看君已折月中枝。” 直接以“折月中枝(桂)”指代朋友科举成功。
- 无数“蟾宫折桂”、“桂籍”、“桂冠”等词汇: 在诗词和日常用语中广泛使用,成为科举成功、功成名就的代名词,承载着读书人最热切的梦想和祝福。
浓郁的秋思与乡愁: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夜,清冷的露水浸润着桂花,其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更添秋夜的寂寥与寒意,强烈地烘托出普天下人共有的秋思(思乡、怀人)之情。桂花是触发和承载这种情感的关键意象。
- 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描绘杭州盛景,桂子(桂花)与荷花并称,点明秋季特征,暗含对富庶繁华之地的赞美,也隐含异乡游子对江南风物的记忆与思念。
- 吴文英《声声慢·咏桂花》:“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钿霞枝。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 通过对桂花形态、香气的细腻描绘,最终落脚在“怕空阶惊坠”的担忧,寄托了词人对美好事物易逝、时光流转的深切感伤,秋思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喟叹。
仙气缭绕与超然物外:
- 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月中寻桂子”将桂花与月宫仙境联系起来,充满浪漫的想象和超脱尘世的情趣。
- 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直接将桂花(桂子)描绘成从月宫飘落凡间的仙物,“天香”更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仙家气息。桂花成为沟通人间与仙境的桥梁。
- 许多游仙诗、题寺观诗: 常以桂树、桂花点缀仙境或寺庙的清幽环境,营造出远离尘俗、空灵缥缈的意境。
美好爱情与忠贞的隐喻:
- 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以桂叶在月露下散发芬芳,隐喻女子(或自身)内在的美好品质和坚贞情操,即使环境险恶(风波)也不改其香(其志/其情)。
- 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独有桂花香不寐,伴人清夜到三更。” 秋夜孤寂,唯有桂花香气陪伴不眠人。这里的桂香,既是孤独的见证者,也可能暗含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其持久与忠贞如同这深夜的幽香。
- 民间歌谣、情诗中: 常以“桂花香”比喻爱情的甜蜜芬芳,以“桂树常青”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
吉祥富贵与美好祝愿:
- 用于贺寿、贺婚、贺新居、贺功名等场合的诗词对联: “桂馥兰馨”(形容德泽长存,也用于祝人新婚)、“兰桂齐芳”(比喻子孙昌盛显达)等词语频繁出现,桂花成为表达美好祝愿、吉祥富贵的通用符号。
总结:
桂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其内涵是多维度、深层次的:
- 精神层面: 它是高洁情操、超凡脱俗、君子人格的化身(屈原、王维、李清照)。
- 社会层面: 它是科举功名、仕途腾达的象征(“蟾宫折桂”)。
- 情感层面: 它是秋思、乡愁、怀人、时光感喟的载体(王建、柳永、吴文英)。
- 哲学层面: 它连接人间与仙境,象征永恒与超越(白居易、宋之问)。
- 生活层面: 它代表爱情忠贞、家庭美满、吉祥富贵(李商隐、朱淑真、民间文化)。
桂花的香气,是它成为文化符号的核心物理基础。这香气既真实可感,又飘渺空灵,完美地契合了中国文人追求的内在精神品格(内敛而持久的影响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诗意想象(超凡脱俗的仙境)。它在中秋时节的盛放,又天然地与“月圆人团圆”及“岁月流逝”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桂花在诗词歌赋中承载的情感与寓意,是中华文化中“天人感应”、“托物言志”、“比德”等传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典范。